現(xiàn)在,全國各地很多學校的門口,都成為無證攤販的聚集地。如何保證孩子的食品安全,引導他們健康飲食?
一些孩子覺得學校食堂和家里的飯菜不合口味,就會想吃校外的零食。很多家長會給孩子零花錢,校園周邊的小零食又琳瑯滿目,對他們很有吸引力!叭裏o零食”走進校園里賣是極少見的,都是校門口推車式的攤販,通常是“來無影去如風”。
首先,這些小零食影響孩子的正餐,最大的問題是干擾孩子吃正餐時的營養(yǎng)攝入,使營養(yǎng)得不到充分吸收,影響生長發(fā)育。比如,一些人為了讓小零食有很足的甜味和咸味,會加入很多甜蜜素和鹽。像話梅、魷魚絲、海苔等,這些很咸的食物都是孩子們愛吃的,但它們含鹽量很高,稍微吃一點也許就會超過孩子一天允許的鈉攝入量。
第二,這些小零食的安全性堪憂。很多小零食都是小廠子生產(chǎn)出來的“三無產(chǎn)品”,在添加劑的使用方面,存在超范圍和超量使用的問題。比如,商家會為了迎合孩子們的喜好違規(guī)添加色素,一些小糖果看起來五顏六色的,很有可能就是使用了不該使用的色素,或者色素的使用量超過了規(guī)定量。
青少年食品應采取分級制度,對食品進行分級。有人建議,可將零食分為“可經(jīng)常食用”、“適當食用”、“限制食用”3個級別。可經(jīng)常食用的零食是指低脂、低糖、低鹽類的零食,這些零食可以每天都吃,如水果、酸奶等。適當食用的零食是指中等量的脂肪、鹽、糖類的零食,這些零食可以一周吃一兩次,如巧克力、火腿腸等。限制食用的零食是指高糖、高鹽、高脂肪類的零食,這些零食應該讓孩子少吃或不吃,如話梅糖、炸雞翅等。
對零食進行清晰分類,然后嚴格執(zhí)行,有利于改善孩子的飲食習慣。
飲食安全是需要社會共同努力的。在教育方面,要讓孩子知道一些零食是不該吃的,這很重要,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進行教育。在管理方面,本著對青少年身體健康負責的態(tài)度,不僅要對校園內(nèi)進行管理,校外也應該加以控制,可以由教育部牽頭,由關(guān)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和一些有監(jiān)管權(quán)的部門加以協(xié)調(diào),共同打擊校園周邊的不合格食品。
還有一點就是,家庭和學校應多準備一些可口的食物,最好是營養(yǎng)和美味兼具。孩子們喜愛這樣的食物,就不會去吃其他食物。家里可以準備一些健康零食供孩子們選擇,他們也就不會“背著”家長在外面吃零食,從而養(yǎng)成健康的飲食習慣。